分区

首页 > 百科 > 《七步诗》为什么有两个版本?

《七步诗》为什么有两个版本?

最佳回答2022-10-26 04:24:04

《七步诗》为什么有两个版本?

因为第二个版本是后人根据第一个版本裁剪的,从而也使得第二个版本这首诗显得更加的简练,也更加的生动。第一个版本:《七步诗》【作者】曹植【朝代】三国·魏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译文:煮豆来做豆羹,想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来作羹。豆秸在锅底下燃烧,豆子在锅里面哭泣。豆子和豆秸本来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豆秸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豆子呢?第二个版本: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译文:锅里煮着豆子,豆秸在锅底下燃烧,豆子在锅里面哭泣。

豆子和豆秸本来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豆秸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豆子呢?创作背景:黄初元年(220年)曹丕上位,称帝为魏文帝。由于争封太子这段经历让曹丕无法释怀,在他称帝后,他仍对曹植耿耿于怀,就想方设法要除掉他。曹植知道哥哥存心陷害自己,可自己无法开脱,只好在极度悲愤中七步之内应声成诗。

这首诗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来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来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曹丕残害弟弟,表达了对曹丕的强烈不满,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反映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残酷斗争和诗人自身处境艰难,沉郁愤激的思想感情。

七步诗为什么有两个版本

两个版本的其实是一种,“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是曹植写的,一年级的版本为“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考虑到一年级的理解能力有限,因此一年级学的就是缩减版,而六年级时对古文已经有所了解,所以选用了原诗。《七步诗》是三国时期魏国诗人曹植的一首诗。扩展资料这首诗纯以比兴的手法出之,语言浅显,寓意明畅,无庸多加阐释,只须于个别词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

前四句描述了燃萁煮豆这一日常生活现象,曹植以“豆”自喻,一个“泣”字充分表达了受害者的悲伤与痛苦。第二句中的“漉豉”是指过滤煮熟后发酵过的豆子,用以制成调味的汁液。“萁”是指豆茎,晒干后用来作为柴火烧,萁燃烧而煮熟的正是与自己同根而生的豆子,比喻兄弟逼迫太紧,自相残害,实有违天理,为常情所不容。

诗人取譬之妙,用语之巧,而且在刹那间脱口而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后两句笔锋一转,抒发了曹植内心的悲愤,这显然是在质问曹丕:我与你本是同胞兄弟。为什么要如此苦苦相逼?“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戒避免兄弟阋墙、自相残杀的普遍用语,说明此诗在人民中流传极广。

七步诗为什么有两个版本?

原因七步诗最早出现在《世说新语》,原为六句,后面三国演义,把它改为四句,也是大多数人熟悉的版本。曹植的《七步诗》情采并茂,语言精练,用语浅显。

原为六句:“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后来《漫叟诗话》和《三国演义》把它改为四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创作背景黄初元年(220年)正月,六十六岁的曹操病死,曹丕由世子荣升魏王;同年十月,汉献帝被迫禅让帝位,曹丕上位,称帝为魏文帝。由于争封太子这段经历让曹丕无法释怀,在他称帝后,他仍对曹植耿耿于怀。

他担心这个有学识又有政治志向的弟弟会威胁自己的皇位,就想着法子要除掉他。曹植知道哥哥存心陷害自己,可自己无法开脱,只好在极度悲愤中七步之内应声成诗。据《世说新语·文学》记载:“文帝(曹丕)尝令东阿王(曹植)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杀),应声便为诗……帝深有惭色。

《七步诗》曹植为什么有两个版本?

“七步诗”的流传本来就有两个版本,经过学者的校勘,认为四句版本是漏掉了两句,应以六句为可信,所以最新把六句版的编入教材。《世说新语》里记载的四句诗,初步判断是曹植脱身后在原作的基础上精简而成的,更为朗朗上口。

另一版本应该是曹植当面写下的草稿,兄长逼迫七步成诗,曹植情急之下也许没有时间去考虑言辞犀利、精炼,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了。

赏析《七步诗》流传甚广,可以应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老师不可能用这首诗教育孩子,同学间要互相友爱,良性竞争。

七步诗两个版本,哪个对,为什么有两个

《七步诗》有两个版本主要是距离时间太久远,很多无法考证的情况下,两首《七步诗》在流传中慢慢模糊了原来的出处。根据时间来划分古体诗和近体诗,现在的原则一般是:唐代之前的诗歌都属于古体诗,唐代及以后的诗歌大部分都是近体诗。

而众所周知,曹植是三国时期的人物,三国时期肯定是在唐代之前的,那么可以判断出,曹植写的诗歌都是古体诗,所以正确的版本应该是如下这首: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译文:煮豆来做豆羹,过滤的豆子做成汁。豆杆在锅下燃烧,豆子在锅里哭泣。豆杆和豆子本是从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为什么要相互煎熬逼迫得那么狠呢?扩展资料:短版《七步诗》正好有四句,第一句的韵脚为“萁”,第二句的韵脚为“泣”,第三句的韵脚为“生”,第四句的韵脚为“急”。

除了第三句之外,其余三句的韵脚一致。根据诗歌的押韵情况来看,奇数句一般是可押可不押的。因此可以判断出,今本的《七步诗》的体裁是五言绝句。

原本的《七步诗》呢,有六句话,偶数句的韵脚分别是:“汁”“泣”“急”,可以看出,押韵是不一致的。而且句数也超过了四句,但没有达到八句,因此,可以判断出,原本的《七步诗》不是近体诗,那就应该属于古体诗。

为啥曹植的七步诗有两个版本?

说到七步诗,应该所有人都知道吧,小编上学的是: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可是看一下人教版最新教材,六年级下,上面却是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为何会出现这两个版本呢?词句意思挺简单,小编不再累赘,持,意思是用来,漉菽(lùshū),漉意思是过滤,菽意思就是豆子。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曹丕残害弟弟,对曹丕的强烈不满。“七步诗”的流传本来就有两个版本,后来经过学者的校勘,认为四句版本是漏掉了两句,应以六句为可信,所以最新把六句版的编入教材。七步诗最早出现在《世说新语》,原为六句,后面三国演义,把它改为四句,也是大多数人熟悉的版本。

现在又改回原来的版本,小编不敢多言,但是历史在发展,很多错误已经被误传千年,难道都能改回来吗?比如:本意“忘八端”后面说成“王八蛋”,本意“舍不得鞋子套不住狼”说成“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本意“不到乌江心不死”说成“不到黄河心不死”等等等等,难道都能改回来吗?七步诗真是曹植的吗七步诗创作背景:曹丕登基后,因为曹植在曹操亡故时没来看望,被押进朝廷,原本要杀他,母亲求情,便给了曹植一个机会,让他在七步之内作一首诗,如果可以做出来就饶他一命。这剧情很熟悉啊,很多电视剧都这么拍,坏人明明可以一枪毙命,这时候不开枪,非要说上一段,你知道的太多了,要么就是数落一下,怎么不好,然后等着人来救他,一句刀下留人,主角安然无恙。细想之下,曹丕要想杀曹植,无论明里暗里有的是办法,何必要这样呢?有点匪夷所思。

而且来说,曹丕文治武功也是首屈一指的,一点不比曹植差,为什么要杀他呢?再来看这首诗最开始出现在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已经是尽两百年时间了,两百年的诗从来没人提到过,两百年后突然有了,是不是有点不太合理。就好比乾隆皇上到现在从来没说过的一句话,我现在杜撰说就是乾隆说的,然后再过个几百年,会不会都认为就是乾隆说的呢?而且这部书对曹氏父子多有贬低之意,实难公允。七步诗到底是不是曹植写的,从古至今都有争议,从未有过定论,小编更不可能肯定,只能说一下自己的看法,应该不是曹植写的。

曹冲称象是真的吗?且不说用船装石子真假,只看一下曹操问怎么秤一下,身边的人的回答,得造一杆大秤,砍一棵大树做秤杆,办法倒有一个,就是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块一块的再称。难道曹操身边的人都这么弱智吗?还不如小编聪明吗?小编加上这么一点,第一是因为他们是兄弟,第二个,这样的故事都可以见之于课本,耳熟能详的四句诗为什么一定要改过来,小编看了好多遍都没背下来反七步诗有趣的是,有七步诗,还有反七步诗,而且不止一首,很有名的鲁迅先生和郭沫若先生都写过,相信有更多的学者、读书人写过更多的反七步诗,可惜默默无名,无为人所知。不知各位朋友,谁还能写上几句,小编一定给您点赞。

鲁迅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萁在釜下泣。我烬你熟了,正好办教席!先生为什么要写这么一首反七步诗呢?1925年,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杨荫榆和段祺瑞政府一同迫害学生,刘和珍和许广平两人带头组织游街抗议,最后段祺瑞政府带来警察镇压,刘和珍不畏惧强权,带领学生展开斗争,最终她在这场反抗运动中不幸牺牲。于是,校长和学生间产生了对抗,而且愈演愈烈,当时哲教系代主任在报纸上发表文章攻击学生们,称其为“今反杨者,相煎益急”。鲁迅显示坚定地帮学生们应战,于是针对校方“相煎益急”的说法,写下了这首《反七步诗》。

郭沫若反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熟萁成灰。熟者席上珍,灰作田中肥。不为同根生,缘何甘自毁?郭沫若先生的这首反七步诗,有点费解,反问曹植,为什么豆萁被扔了,两者本是同根生,为何豆子却被人赞美,而豆萁却甘心自毁呢。鲁迅先生的七步诗被人纷纷叫好,郭沫若先生的反七步诗,却饱受争议。

结束细想之下,曹植真的很亏吗?曹丕真的阴险毒辣,钩心斗角吗?历史总由后人写,时过千年无从考究,仅仅作为茶余饭后闲谈。

继续浏览:

上一篇:律诗的特点

下一篇:婴儿哭久了会怎么样

推荐问答

最新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801312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