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区

首页 > 百科 > 是药三分毒,怎么理解

是药三分毒,怎么理解

最佳回答2022-10-26 22:03:41

是药三分毒,怎么理解

是药就有几分的偏性,而这个偏性对证,就不是毒,不对证就是毒(偏性产生的伤害)。古人云:“是药三分毒。

”我国最早的医学专著《内经》对如何用药十分讲究,将药分为大毒、常毒、小毒、无毒。

治疗疾病要求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当今不少的人认为中药大多数源出于天然的动植物和纯中药制剂,比化学药品的药性平和而安全,总认为不会发生药物毒副作用。其实不然,如果任意滥用,乱役药石,同样亦会发生毒副作用。扩展资料:最初解释是药就有几分的偏性。

而这个偏性对证,就不是毒,不对证就是毒(偏性产生的伤害)。据文献记载,已发现能致死的中草药就达20多种,如有大毒的专治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雷公藤,有中等毒性的驱蛔虫中药苦椅子,有毒的息风止痉的中药蜈蚣等。在中草药中有一些药物不仅具有毒性,甚至是剧毒,如:水银、斑蟊、红砒石、白砒石等。

有的生药的毒性还是较大的,如生附子、生半夏、马钱子、生草乌、马豆、生南星等。这些药物经过炮制后,虽然毒性可大为减低,但若滥用或药量过大,仍然会发生毒副作用,或出现中毒甚至死亡。所以在应用时,应严格掌握剂量。

据报道,曾经有位“专家”用附子治疗风湿病,因用药量(增加一倍),结果病人呜呼矣哉。有毒性的中、草药用时虽应注意,但对一些常用的中草药,也仍然要讲究剂量,若药量过大。同样也会导致副作用。

如甘草,药性平和,能调和诸药有健胃之功,具有补中益气,泻火解毒,缓和药性,和中缓急之效。但若无故而久服,就能影响脾胃气机,有碍消化功能;黄药子用量过大,可导致肝脏损害和黄疽;木通用量过大,可引起肾脏损伤。“是药三分毒”出处,据资料显示,说这句话的人是刘纯,明代医家,原文出自《药治通法补遗》。从年代上看,那时候还没有什么西药,应该是指中草药。

这句话全文是“是药三分毒,唯开胃无毒,盖开胃者排毒也”。《黄帝内经》把中草药分为大毒、常毒、小毒、无毒四类,有“无毒”之说。《神农本草经》,收录了365种中草药,其中上品120种,明确记载“无毒”、“延年”。讲到这里我们发现,“是药三分毒”的“是”,不是“凡是”的“是”。

“药”也不是“所有的药”。“三分”,一些医家认为是“三分治,七分养”的意思。再看“毒”这个字,古今词义有差异,现代汉语的“毒”是“有害”的意思。古时的“毒”却有两个意思,一个是“有害”,另一个是“偏性”的意思,内经时代的古医籍,多数情况指“偏性”。

古人认为,只要药物偏寒偏热,就算是有毒性,中医学者多遵古,刘纯也是沿用了“偏性”之意。

如何理解“是药三分毒” 这句话?

如何理解“是药三分毒” 这句话?俗话说的“是药三分毒”这句话已经对中药的性质做了一个简单的概括,这跟概括“是糖就是甜的”“是盐就是咸的”“是醋就是酸的”“是辣椒就是辣的”一样,眼光盯的都是植物或食物的偏性。这种偏性于人而言就是个性,也就是长处,只有充分发挥每个人的长处,社会才能迸出勃勃生机,人类才会进步。

中药也一样,只有充分利用其偏性,身体的康复才有希望。

中药之所以称为中药,主要就是取其药物的偏性,古时候就把这个偏性称作“毒性”。所谓偏性,是相对中性而言的,无非就是更咸一些,更苦一些,更辣一些,更甜一些,更酸一些。平性的植物可以用作食物,而偏性的植物、食物和一些矿物被用作了药物。所谓“毒药”在古代医药文献中就是这些药物的总称。

张景岳云:“药以治病,因毒为能,所谓毒药,是以气味之有偏也。盖气味之正者,谷食之属也,所以养人之正气。气味之偏者,药饵之属也,所以去人之邪气。

其为故也,正以人之为病,病在阴阳偏胜耳。是凡可辟邪安正者,均可称为毒药,故曰毒药攻邪也。”张氏的论述,解释了毒药的广义内含,并阐明了毒性是药物的性能之一。

药是一种偏性,中医治病用的就是中药的“毒性”即偏性。“以偏治偏”或者说“以毒攻毒”就是中医用药物治病的基本原理。“药”是治病的物质,“毒”是药物的属性之一,所以古人才将药物称作“毒药”。

《周礼·天宫篇》云:“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中华祖先为了发现和了解药物的毒性及其治疗作用,曾经历了漫长的实践和实验过程,并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如《淮南子·修务训》云:“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在这里,很多人误以为是神农一日中了七十次毒,错也,是神农在尝百草的过程中发现其中有七十种草可以为药。

)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为了人类的健康,不辞劳苦,冒着生命危险,亲自尝药,反复实践,正是祖先的这种牺牲精神,才总结出了丰富的经验和理论,为我们后世留下了丰富的医药遗产。聚毒药而治病是祖先对药性、味的认识和运用。人,生存在自然环境当中,什么是治病的药,什么是致病的毒,只能以人体的自身感知为中心。祖先口尝草药的方法,是认识草药的最好方法,也是最负责任的一种做法。

只有自身的感悟,才能真正体会到药性的强弱、好坏、地道与否。在东汉末年,中国第一部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问世,它总结了公元二世纪以来的用药经验和药学知识,这本书里记载药物共365种,并根据药物的功用把中药分上品、中品和下品。上品是指一些毒性很小,没有毒性的药物,比如都是一些补益类的,或者是一些药食同源的食物,比如人参、阿胶、党参、白术、山药。这些是没有毒性的,这是上品。

还有一些是中品,中品里边基本上是有小毒或者是无毒的,这些临床上也比较多见,比如经常吃的山药、扁豆,或者是苍术、陈皮、木香,这些都是起治疗作用的。下品是一些有毒性的药物,比如半夏,这些都是有毒性的,是不适合久吃的。所以说中草药并不是所有的药都有毒。

是药三分毒这个概念,对于中草药来讲是错误的。

是药三分毒如何理解

大概意思就是每一种药物都会有一定的副作用的。药物有治疗作用,也会有副作用,副作用是指在治疗剂量下有可能会出现的一些与治疗症状没有关系的不良反应。

但是这个副作用一般药物剂量用对就可能不会出现的。

所以每种药物吃一段时间,它对症的症状治疗好了就可以不用吃了的,以免出现副作用。古人云:“是药三分毒。”我国最早的医学专著《内经》对如何用药十分讲究,将药分为大毒、常毒、小毒、无毒。治疗疾病要求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

继续浏览:

上一篇:怎样去痘印最有效

下一篇:苹果手机信号弱怎么办?我来教你信号增强

推荐问答

最新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801312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