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区

首页 > 百科 > 余秋雨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余秋雨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最佳回答2022-10-25 20:55:34

余秋雨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余秋雨在中国文化人中是少有的,是一代中国文人的模范,截止2020年任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院长。中国著名文化学者,理论家、文化史学家、散文家。

1985年成为当时中国大陆最年轻的文科教授。

1986年被授予上海十大学术精英。1987年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的荣誉称号。余秋雨以历史文化散文而名世。凭借自己丰厚的文史知识功底,优美的文辞,引领读者泛舟于千年文明长河之中。

首部散文集《文化苦旅》依仗着作者渊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所写下的这些文章,不但揭示了中国文化巨大的内涵,而且也为当代散文领域提供了崭新的范例。扩展资料:人物经历1、2005年7月20日在联合国“世界文明大会”上发表主题演讲《利玛窦的结论》,论述中华文明自古以来的非侵略本性,第一次从文化上质疑“中国威胁论”。2、2005年——2008年,被香港浸会大学聘请为“健全人格教育奠基教授”,每年在香港工作时间不低于半年。

3、2013年10月18日下午,再度赴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大厦演讲《中华文化为何长寿》,第一次从文化上质疑“中国崩溃论”,当天联合国网站将此演讲列为第一要闻。4、2015年11月,被选为世界余氏宗亲会名誉会长。5、2016年9月9日,辞去人文艺术学院院长职务。

被荣聘为澳门科技大学荣誉院长和特聘教授。

如何评价余秋雨?

谢谢邀请 余秋雨先生是我国近现代文史、戏剧领域的著作巨匠,也是世界华人著名的文化艺术大师,“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余秋雨大师一生经历无数的磨难和坎坷,和误解,但是,他从不争辨,而是做着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后来被人们发现为是一个多么难得文化之人。

他的著作之多、名声之大、职务之多、荣誉之多,在中华近现代文学艺术研究和戏剧研究,无论是世界上还是中国一直处于第一的位置!虽然受到不公平的舆论质疑和寃屈他都不计较,甚至受到不怀好意的一些人的攻击,他也不还击,继续做着努力地研究和教学工作。

他取得的成果是巨大的,不仅在国内受到好评如潮,而且在国际上也是好评如潮。 他1980年陆续出版了《世界戏剧学》《中国戏剧史》《观众心理学》。1985年成为大陆最年轻的文科教授,1986年被授予上海学术十大精英,1987年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荣誉称号。 他的文学创作有: 《行者无疆》巜何谓文化》巜君子之道》巜吾家小史》巜冰河》巜空岛》巜泥㱑修行》《雨夜短文》等。

余秋雨先生以最擅长写 历史 文化散文著称,他的散文集《文化苦旅》广受欢迎。另外,他还著有《中国文脉》巜山河之书》《千年一叹》等散文作品。2004年年底,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大学、中华英才杂志等单位选为“中国十大文化精英”、“中华文化传播坐标人物”。

不仅如此,他还在世界上很多地方演讲中华文化的学术成果。他为中国文化的传播不遗余力,他为中国文化的挖掘不遗余力。他在中国文化上的贡献是巨大的! 结语: 余秋雨是一个文化大师,他在文化、戏剧上的建树成绩是巨大的,著作繁多,挖掘既有深度、又有广度,特别是对唐宋八大家的散文有着唤醒作用,散文贡献犹为突出。

他的文化成果使人们高山仰止,敬佩不已。 余秋雨先生对中国文化的贡献功不可没! 他是一位文化史专家,又是一位文艺理论家。他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化知识和文化视野,而且有对中外 历史 的深邃见解,思接干载,视通万里,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

他当之无愧是引领读者泛舟世界文明长河的引路人! 我是一介布衣,长期躬耕于远乡避避,不知有晋的种瓜人。我不了解余秋雨老师,但知他著书不少,享誉海内外,好像是一名学者,教授。 读过他的作品,书如其人,他的作品有一种天然的,淡淡的乡愁,浓浓的书卷气。知他是一位文化人,有风骨的学者。

至于如何评价一名学者,我不可人云亦云,更没有资格。[大笑] 让一介草民来如何评价一位学者,未免有点惨忍,称老余为学者也不失为一个标准的称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老余的了解还是在几十年前,也拜读过老余的不少大作,其真正了解还是在青歌赛上,做为青歌赛对歌手的中华文化知识的评定老余可唯是有独道之处,游刃有余,不失为一个学者的独到之解,不过近期老余好向销声匿迹了,有人说老余受到了一些不公证的评定,公证不公证只有天知道,不过我再次呼喻,一个文人学者,只要你的心还是热的,那么你一定是视中华文化如瑰宝,无时无刻不以中华文化的骄傲而自居,而无时无刻不以手中的笔为武,惩恶扬善,匡扶正义,也不矢为一个文人学者的尊称。 用作品说话,余秋雨做到了。 余秋雨的散文,别开生面,不说开宗立派,也算另辟蹊径。

其代表作《文化苦旅》,用学者的视野,现代诗人的文笔,为读者奉献了一场文化的盛筵,令人静思和震憾。这就是秋雨时分的散文,也是润物无声的文字魅力所在。读秋雨散文,几乎都以行云流水般的抒情而优美的语言,托起文化的高度和思想的光芒。 人说余秋雨是关上二十世纪散文大门的人,我说余秋雨是进入今天和未来文学史不可或缺的人物。

当今,关于余秋雨的负面评说不少,几乎超过了周作人。值得一提的是,周作人为大汉奸永不可翻案。不因人废文是智者对中国文字的认可。

没有伟大的作家,只有伟大的作品,也是我的愚见,也是我对余秋雨作为文化大家肯定和认可的标准。 愚见拙识,见谅! 巧了,今天刚在《劝君珍惜余秋雨》一文后跟了帖,现奉上: 近三四十年,看上眼的文化大师,好像仅余秋雨一人。 我这不算评价,只是个人感受。

也许还有人潜水没作声,余秋雨只是冒出来了。 自有《文化苦旅》,便有大散文一词创出。有人不以为然,认为早有黄仁宇在先。 这就让我不为然了,黄仁宇玩明朝的那些事儿,史料性有余,文学性差太远,远远不及余秋雨大散文的 历史 性与文学性的自然契合。

如果说读黄仁宇是钻故纸堆,那么读余秋雨就是有人带着你在 历史 的长河里散步、考察,你在不经意间,听到了古代那些事在今天的回响。 这就是余秋雨的大散文,属于余秋雨一个人,过去没有过,以后的人也学不来。 无论余秋雨的人品怎样,无论有多少人对余秋雨怎么看不上眼,都无法抹杀他的大散文。

在我的文学之路上,受到两个人的影响最大。 第一个文化"斗士"鲁迅! 第二个就是散文"圣手"余秋雨! 我有一本《余秋雨散文集》它对我写作能力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余秋雨的散文清新明丽,遣词优美,而且揉进了一些处世为人的深刻哲理。 前头我说了,第一个影响我的人是鲁迅。

我首先崇拜鲁迅的文化风骨,以笔为"手术刀",敢向时代的病灶浓疮开刀。"横眉冷对千夫指"这种不附炎趋势的精神,令我肃然起敬,因此我说,鲁迅是第一个对我影响最大的人,在他身上精神比文彩更可贵! 余秋雨的散文文彩,是对我写作技巧方面影响最大的人,他别的作品我也没读到,毕竟我是个农民,一辈子处在农村这个环境,文化接触面也受着圈子和地域的制约。这本《余秋雨散文集》,还是儿子上高中时买的,他上大学后,这本书他没带走,这样我才有机会拜读。

这一读不要紧,我立马被它深深地打动了,这散文写的是出神入化。人生做人的大道理,被他潜移默化地寓予其中,简直堪称是妙手回。

余秋雨是什么样的人呢?

余秋雨(1946~),以文化散文特有的精神承载和审美风度,构成了当代中国文坛乃至当代中国文化领域的一道风景。被戏称为:穿行于历史的文化苦旅之中。

一、余秋雨的散文,在百年乃至几千年的文化走向上立定,重拾困扰着若干代人的重大课题,避开庸俗社会学、政治学的羁绊,直指民族心灵的深处。

他的散文以对传统文化的深情眷恋为基调,又以冷峻的理性为主导,对传统文化内在的生命力进行了苦心孤诣的梳理和显扬,并以富有感召力的形式宣示:文化传统中蕴含着合理因素,要完成民族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以及民族文化人格的重塑,不能脱离浓厚的民族文化传统。 二、在以深沉的理性之光照见了传统文人由入仕而平庸的无奈与悲哀,照见了官格与文格的严重背离,同时也以无限的深情歌颂了那些因遭贬而创造出丰富的精神价值的文化名人。同时自身也一直固守着他作为文化人的防线,并以生命之旅的方式做了一次文化苦旅、 三、抱着“对美的祭奠”的态度,以冷峻的理性精神对传统文化进行汰选。

余秋雨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

全面了解一个人才能更好的评判他,武断的褒或贬都是不理智的。我们要事实要真相!在我看来,余老师身上有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具有一种历史责任感,中国文化的阐释和复兴需要更多他这样的人.理性深遂.博学儒雅.文化气息浓,在中国文化人中是少有的.是一代中国文人的模范.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余秋雨这些年不太平,不断有人批.但有的批评简直就是泼妇骂街、疯狗咬人式的造谣中伤、诬蔑诽谤,有的甚至用无中生有、不堪入目的下流语言对他进行侮辱,已经完全背离了正常的文字批评、学术讨论,究竟出于妒忌?还是批名人其实是为了自己出名?或者批评者自身卑污灵魂的宣泄? 文人相轻是中国几千年的弊病,一些才华不足又缺少度量的文人总是看不得别人比自己有才,比自己成功。

讥讽、挖苦、找茬、挑剔、寻衅是这些人最大的本事,造谣生事、放大缺点、正事反看是这些人最大的快乐。其实这些人如果将这些时间用去读书研究,他也许也会像先生一样优秀,成功,可惜他们对这些反没有多大兴趣。余先生只是专心做事,从来不为自己辩解,也许就是“狗咬人,人不能咬狗”的因素吧,所以,你看到的是很多人骂他。而他不还嘴。

可能是他觉得不值得与小人纠缠吧,那会把自己降格成小人的。就我个人而言,从高中到现在,余秋雨始终是我最喜爱的当代作家,没有之一。有些人喜欢拿余先生总参加一些电视节目说事,我就不懂了,这怎么了,通过传媒做一些评论,表达一些看法有什么不对,况且我觉得这也是文化传播的一种方式,离开书斋,离开史料,只靠提双眼睛,一张嘴,面对镜头滔滔不绝的讲,我敢说一般作家是做不到的。

谈谈你眼中的余秋雨是个怎样的人?

我当年是非常敬重余秋雨的,当然现在也对他没有任何看不起的意思,只是性质变了。 余秋雨的文章在当年我看来真的觉得无可匹敌,他每一篇文章结构之严谨,词句之精确,立意之宏大自五四运动以来绝对没有!但是,正因为他结构严谨,所以文章就像被关在了监狱里,正因为他词句精确,所以文章就像给上司看的报告,正因为他立意宏达,所以文章只能看到广度而挖不出深度。

所以,我认为余秋雨就是一个典型的被自己的长处限制住的文人,正如陈丹青说的,余秋雨是个官员,这就代表他的视角永远也站不到陈丹青的角度上,也就是说他看不到社会的锐利面或者说对社会的锐利面视而不见! 我接触余秋雨时,我已经读了很多很多的民国时期的散文。

我读《文化苦旅》,觉得干涩涩的,以为自己功底不够,又读《霜冷长河》《山居笔记》,,,根本尝不出味道。试用洪七公的话来说“你吃遍了山珍海味,还吃的下残羹剩饭吗?” 最让我不舒服的是余秋雨不止一次,为了文章的完整性与流畅性而篡改历史事实,我听说过“新历史主义小说”可从未听说过“新历史主义散文”,而我最不愿意做的还是把余秋雨的文章叫散文。 余秋雨的《千年一叹》《寻觅中华》《摩挲大地》还在我书架上摆着,一直痛跟自己性子太急,当时做事不过脑子,把《文化苦旅》系列全都买了,虽然痛恨,但也决计不会再像以前看了,等什么时候闲的浑身发毛,翻翻这几本,再写出一部《石破天惊逗秋雨》。 现在,最爱读的还是民国时候的郁达夫,周作人,鲁迅,梁实秋,朱自清,老舍,徐志摩,沈从文的散文,建国之后的,我认为汪曾祺,贾平凹,陈忠实,陈丹青的最有味道。

读散文就像嚼牛肉干,太干——味道就挥发尽了,太湿——味道全让水泡着,非得半干半湿,味道润润的,浓浓的,嚼着不硌牙也不粘牙。你让做牛肉干的给别人做,有可能干了,也有可能湿了,但若是为自己做,则会把一切把握的恰到好处。做文章也是这样,文章做给别人看,处处投鼠忌器,生怕别人不喜欢,处处就得讲求完美,结果物极必反,成了或者干得咬不动,或者湿得拿不起的牛肉干,白费了功夫;写给自己看的文章,只为自己过瘾,社会不爱听的自己爱听——写上,社会都排斥的我不排斥——写上,好了,这样的文章大都生动耐读,就是那些有嚼头又有味道的牛肉干了。

显然,余秋雨的牛肉干是做给别人吃的。

余秋雨是怎么样的一个人

余秋雨,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曾任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院长、荣誉院长,国际知名的学者和作家。其文化散文集,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至二十一世纪初的中国大陆最畅销书籍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台湾、香港等地也有很大影响。

现任《书城》杂志荣誉主编。

中文名:余秋雨国籍:中国民族:汉出生地:浙江省余姚县桥头镇出生日期:1946.08.23职业:作家毕业院校:上海戏剧学院代表作品:《文化苦旅》2004:中国座标人物2004:文化散文代表余秋雨(1946~ ):慈溪人。1968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历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教授,上海剧协副主席。1962年开始发表作品。

1991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系列散文集《文化苦旅》、《山居笔记》、《千年一叹》、《行者无疆》、《借我一生》、《我等不到了》等,专著《戏剧理论史稿》、《戏剧审美心理学》、《中国戏剧文化史述》、《艺术创造工程》等。《戏剧理论史稿》获全国首届戏剧理论著作奖,《戏剧审美心理学》获1985年上海哲学社会科学著作奖。

(信息来源: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的各界名流)著作简介作品按时间先后顺序进行排列 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 1992年台湾出版 1995年大陆出版 《文化苦旅》 依仗着渊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所写下的这些文章,不但揭示了中国文化巨大的内涵,而且也为当代散文领域提供了崭新的范例。 山居笔记 《山居笔记》 1995年 《山居笔记》一书的写作,始于一九九二年,成于一九九四年,历时两年有余。为了写作此书,作者辞去了学院的行政职务,不再上班,因此这两年多的时间十分纯粹,几乎是全身心地投入。

投入那么多时间才写出十一篇文章,效率未免太低,但作者的写作是与考察联在一起的,很多写到的地方不得不一去再去,快不起来。记得有一次为了核对海南岛某古迹一副对联上的两个字,几度函询都得不到准确回答,只得再去了一次。这种做法如果以经济得失来核算简直荒诞不经,但文章的事情另有得失,即所谓“得失寸心知”。

霜冷长河 《霜冷长河》 1999年 惊人的安静,但这种安静使它成了一条最纯粹的河。清亮、冷漠、坦荡,岸边没有热闹,没有观望,甚至几乎没有房舍和码头,因此它也没有降格为一脉水源、一条通道。 它保持了大河自身的品性,让一件件岸边的事情全都过去,不管这些事情一时多么重要、多么残酷、多么振奋,都比不上大河本身的存在状态。 它有点荒凉,却拒绝驱使;它万分寂寞,却安然自得。

很快它会结冰,这是它自己的作息时间表,休息时也休息得像模像样…… 千年一叹 《千年一叹》 2000年 《千年一叹》 这是一本日记,记录了余秋雨在千年之交随香港凤凰卫视“千禧之旅”越野车跋涉四万公里的经历。 他们一行人是去寻找人类古代文明的路基,却发现竟然有那么多路段荒草迷离、战壕密布、盗匪出没。完全不知道下一公里会遇到什么,所知道的只是一串串真实的恐怖故事。 在“千禧之旅”即将结束之时,作者写下这样的一段话:“四个月冒险奔波,天天都思念着终点。

今天我们到了,回头一看,却对数万公里的尺尺寸寸产生了眷恋。那是人类文明的经络系统,从今以后,那里的全部冷暖疼痛,都会快速地传递到我的心间。” 行者无疆 《行者无疆》 2001年 行者独步于遥远的旷野, 素昧平生的未知,遭遇处处的难题, 只因为一个执着的信任, 敢于把世界上任何一片土地都放在脚下, 为后来人度步出一往无垠的疆土 。 借我一生 《借我一生》 2004年 《借我一生》 是余秋雨对中国文化界的“告别之作”,涉及他和他的家族诸多不为人知的经历,还描绘了记忆中文革时“大揭发”、“大批判”的整人模式……从前辈到自己,作者以平实、真实的记忆组成一部文学作品。

“我历来不赞成处于创造过程中的艺术家太激动,但写这本书,常常泪流不止。” ——余秋雨 笛声何处 《笛声何处》 2004年 中国历史充斥着金戈铁马,但细细听去,也回荡着胡笳长笛。只是,后一种声音太柔太轻,常常被人们遗忘。

遗忘了,历史就变得狞厉、粗糙。这本书要捕捉的,就是曾经让中国人痴迷了两百年之久的昆曲的笛声。在《笛声何处》当中,余秋雨依旧以其一贯的文化的视角、散文的风格,关注的则是另一种历史的、音乐的非物质的文化。

余秋雨称,《笛声何处》的创作准备早在12年前就已经开始了。当时,《文化苦旅》还没有进入台湾,余秋雨赴台所到之处的一系列活动,均是以昆曲学者的身份受到接待的。 寻觅中华 《寻觅中华》 2008年 纵观《寻觅中华》全书,并没有多少优美的词句和华丽的词藻,其间多的是睿智的语言,以及一则则通俗的故事。余秋雨也很少对山水名胜作具体的描述,往往是笔锋一转,人为地构造出了一幅幅浓郁而又深沉的人文图景,紧跟着便进入了直抒式的咏叹,继而以纵横四海的气势,挥洒着对中国文化的种种遐想和议论。

它为每一名读者解读了中华文化的壮阔和黄河文明的盛衰,使读者为文章的情绪所感染,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作者发自内心的感悟,从而以一种崭新的姿态去思索人生、思索未来。 余秋雨先生全新版的《文化苦旅全书》共分六册。首批推出有关中国的两本《寻觅中华》和《摩挲大地》。

摩挲大地 《摩挲大地》 2008年 《摩挲大地》 《摩挲大地》一书,精选了《文化苦旅》、《山居笔记》中的一些著名篇章,但每一篇都由作者本人进行了大幅度的精心修改。书中的后半部分有关边远地区少数民族生态的文章都是第一次发表。全书230千字。 从此,余秋雨的全部文化散文著作,均以这套书的文字和标题为准,之前的所有的版本不再印刷,免误读者。

历史的暗角 《历史的暗角》 2009年 收录的篇什历来被文学史和读者目为历史、文化美文的典范之作而广泛传诵,堪称秋雨散文中的泰山北斗。读者自会体悟到余秋雨在历史追溯之中体现出来的心灵的震颤、思考的重量。 问学余秋雨 《问学余秋雨》 2009年 近十余年来,余秋雨先生一直在以亲身历险的方式考察着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考察成果通过电视和书籍在全球华文界造成巨大影响。

本书渊源就是余秋雨老师在凤凰卫视主持的文化类座谈节目《秋雨时分》。但在主持完《秋雨时分》之后,秋雨老师并没有匆忙推出改编版的相关图。

继续浏览:

上一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100字10篇

下一篇:南瓜饼的制作方法步骤

推荐问答

最新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801312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