煎中药不能搅动怎么办
煎中药如何防止糊锅
煎中药如何防止糊锅 不要小看熬中药,其中大有学问。很多东西,是医生必须告诉你但没有时间和耐心仔细跟你讲的;很多东西是病人想问又不敢问的。
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关于煎中药如何防止糊锅的知识,欢迎阅读。
煎中药如何防止糊锅 煎药也很有讲究,有的属先煎药(即在同一帖药中,必须首先煎熬的药),这类药的特性是质地坚硬,如龙骨、牡蛎、龟板、鳖甲、矿石类药物,先煎半小时或更久;有些含有毒性的药物,如蛇六谷、生附子、生川草乌等须先煎两小时,以减低其毒性,然后将同一帖的其他药加入同煎。另一类属包煎药(即用纱布袋包着煎的药),这类药的特性是:有的带有绒毛,煎药时药汁中的绒毛不易除去,服后会刺激咽喉,如旋复花、枇杷叶之类;有的粘性成分多,有的`遇水即糊,煎药时会糊锅。 煎药时最容易发生,也最恼人的一个状况就是"糊锅"。顾名思义,"糊锅"就是指药锅底部的药液变成糊浆状态。
糊锅除了会降低疗效之外,还会产生有害物质,所以最好将药物装在纱布袋中煎,以免煎时糊锅或服用时刺激咽喉。熬药一定要专心,多盯着点,千万不要图快用大火,万一有些爱沉底的药糊在药壶底子上因为加热过度给熬焦了,那整副药就都不能喝了,有可能变成毒药了。 有许多方法可以避免药液煎糊,比如说: 1、全面清洁锅具。
煎药前要彻底清除锅底的油垢,预防煎煮时其他不洁物质的粘附。 2、选择传热均匀的煎药锅具。因有些锅具散热不均会使药物粘住锅底,造成糊锅,所以选择传热均匀的锅具可防止锅底温度过高,其他部位温度较低的缺失。
砂锅煎煮过程中一般需要搅拌,使药物受热均匀,有效成分溶出,并可防止黏性成分粘于锅底而糊锅。 3、煎药时一定不能忘记加盖。如果采用文火煎药而不加盖子,药锅内的药汁胀不起来,就会出现上面药材胀燥、下面的糊锅。
加盖后就可避免这种情况。 4、煎法要正确。如秫米、菟丝子、葶苈子、车前子大都含有粘液质树脂类等物质,如果与其他药材同煎容易糊化,因此须事先用布包捆扎包煎。另外阿胶、鹿角胶、龟板胶等应该烊化后冲服,服饴糖则可直接冲服。
针对不同的药物性质使用不同的煎熬方法。在煎煮过程中,要注意适度搅拌,以免糊锅,同时也能提高药物有效成分的煎出率。 当然,除了上述四点注意事项外,还有许多方法可以避免糊锅,以上几个方法仅供参考。另外煎药时还必须注入足够的水量,适当的搅拌、翻动,发现水分缺乏时,可酌量添加续煎。
煎中药添加水量的适当与否,直接关系到疾病治疗效果。加水过少,药物的有效成分不易溶出,还容易引起糊锅。有时在熬中药的时候,因为药太多了,放在锅里没法搅动,所以在熬过清理锅的时候也常会发现底部有点粘锅,也不是全都粘了,大概有一小指那么多的面积,这也是一种浪费,所以在煎熬中药时为了不致糊锅,还需要适当的搅拌、翻动。另外有些药物本身性质决定其易引起糊锅,如一些胶质性、粉液性大而易于溶解的药物,如阿胶、鹿角胶、蜂蜜、饴糖等因易糊锅,应单独加温溶解,或直接加入煎好的药液中,趁热搅拌溶解。
用电药锅煎中药会溢锅,怎么办
煎中药时需要搅动,所以打开盖子是没问题的。药液溢出时搅拌一下即可缓解,再把火调小一些,煎药时间根据药量大小不一定,水没过药一寸左右,煎至剩下半杯就行,你看差不多可倒出来,要是剩多了再倒回继续煎。
煎药前要把药泡上半小时到一小时,药效更好。
煎中药,是指把抓回的中药放入砂锅里的一种煮食方式,可加入凉的饮用水,浸泡20~30分钟,再加水没过药物,将药砂锅放在炉火上用中火煎煮。一般情况分两次煎煮,第一次煎煮后,把药液倒出150~200毫升,叫头煎药:然后,再加温水适量(若药渣放凉再煎煮时应放凉水),进行第二次煎煮,叫二煎药。有时也可以再加水,煎煮第三煎,或是第四煎。这要按照医生的要求去做。
煎药的时间从水开后算起,分为三种情况:(1)用于治疗急性热病、四季外感风寒、风热类疾病的清热发散性药物。头煎从沸后用中火偏大煎煮15~20分钟,第二煎沸后再煎10~15分钟左右。(2)用于治疗一般常见的慢性病,如:脾胃病、脏腑功能失调、高血压病、心血管类疾病的调理性药物。
头煎从沸后中火煎煮20~30分钟,第二煎沸后再煎15~20分钟左右。(3)用于治疗虚损性疾病的补益药,如:气虚、血虚、肾虚等各类虚损病症的药物。头煎从沸后小火(文火)煎煮30~40分钟左右,第二煎药沸后再煎20~30分钟。
中药怎么煎好?
中药汤剂加减灵活,服用方便,吸收快,作用速,但必须重视煎服方法。正确掌握中药的煎服法是提高疗效的重要环节,如不当则往往达不到预期的疗效。
历代医家对汤剂的煎服方法都十分重视。
明代李时珍说:“凡服汤药,虽品物专精,修治如法,而煎药者,鲁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药亦无功。如剂多水少,则药不出,剂少水多,又煎耗药力也”。徐灵胎在《医学源流论》中也说:“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与不效,全在于此。……方虽中病,而煎法失度,药必无效”。
《伤寒杂病论》中大部分汤剂后都详尽地交代了煎服方法及注意事项,说明医圣张仲景也是非常重视中药的煎服法的。这些都是经验之谈,有着非常重要的实用价值。现将中药煎服法的相关内容浅析如下:一、煎药法1 煎药的容器煎煮容器与药液质量密切相关,一般认为煎药宜用银器、砂锅、瓦罐,忌用铜、铁器。
其中砂锅受热均匀,导热和缓且性质稳定,不易与中药内所含化学成分起变化,故为首选。而铜、铁的化学性质活跃,极易与中药内所含的鞣质、甙类等成分起化学反应,轻则使药液变色,重则破坏有效成分,甚至产生副作用。如条件不允许,也可考虑用铝制品或搪瓷制品煎药。
2 煎药的时间先用冷水浸泡使药物变软,有效成分易于渗透到水中,加水超过药面二横指,磁石、赤石脂、牡蛎、珍珠母、穿山甲、鳖甲、龟板、龙骨等金石、介类、甲壳、角骨类药物,为使有效成分尽力煎出,应打碎先煎,一般为30分钟以上。附片、川乌、草乌、生半夏、生南星等应先煎,破坏其毒性,而保存其有效成分,一般需1小时以上。吸水量大的药物如丝瓜络、灯芯、大腹皮、通草、灶心土等宜先煎汁,再熬其他药。
苏叶、藿香、薄荷、砂仁、玫瑰花等芳香药应在待其他药煎至快好时,再放入同煎约15分钟,目的是为了减少挥发油的损失及有效成分的分解破坏;大黄、桂枝、钩藤、徐长卿等也应后入,因久煎易破坏有效成分,减低疗效。胖大海、番泻叶、芒硝等宜泡水服,天麻、肉桂等宜研末泡服,以免影响药效。另外,煎煮中药时,如没煎焦,可继续加水煎煮后服用,但药效已减。若煎干后,解表药、芳香药等所含的挥发成分绝大部分已经挥发掉,再加水煎服也就无效了。
还需说明的是,煎煮药剂的时间均以药液煮沸后计算,煎完后即应滤出。3 煎药的次数中药汤剂每熬一次后,有效部分的提取率为45%,也就是说煎服三次已提取了有效部分的90%。如果药物只煎1~2次,则有效成分总量损失30%~55%,补益药就更多,故提倡煎药3次为佳。汤剂服用剂量一般每天1剂,根据病情,严重者可每天2剂,慢性病可隔天1剂。
除病情严重者可将头煎、二煎药汁一次顿服外,最好办法是将药物煎煮3次,然后将3次煎液混匀后分2次或3次服完。4 煎药的火候煎煮中药有“武火、文火”之分,急火煎之为“武火”,慢火煎之为“文火”。一般先武后文,即开始用大火,煎沸后改用文火。解表剂宜武火急煎,使“气足力猛”;滋补药宜武火煮沸后文火慢煎,使药汁浓厚,药力持久。
另外,煎药不宜频频搅动,一方面会使锅中的温度丧失过多,不利于中药有效成分的溶出,另一方面会使某些药物中的易挥发成分大量挥发,影响药物的疗效。一般10分钟左右翻动一次即可。5 煎药的其他注意事项煎药前宜用冷水浸泡30分钟或更长时间,以药材浸透为准,则有效成分易于煎出。
煎药以凉开水为佳,因为避免了自来水余氯对有效成分的破坏和减少了有效成分与钙、镁离子结合沉淀的机会。如果直接用沸水煎药,植物细胞壁不易破裂,细胞中的蛋白质、淀粉就会出现凝固、糊化等现象,从而降低疗效。加水以超出药物表面2~3cm为度,二三煎用水量应减少,但仍需超过药物表面为宜。
当然加水也应根据具体药物性质和方剂类型灵活应用。对贵重药如人参、西洋参等应另煎;阿胶、龟板胶、鹿角胶等应烊化;带绒毛及粉质或颗粒细小而不易过滤的药物,宜用布包煎;对液体中药如竹沥、黄酒、姜汁等宜兑服;茯苓研细后煎,发挥药效更好。乌头煎、乌头桂枝汤等方剂和乌头、甘遂等有毒药物宜和白蜜同煎,这样能制其毒性,同时还能和中补益润燥,兼可矫味。有人认为生石膏在40℃时溶解度最高,那么入药不必先煎,只需将其粉冲入汤药中搅拌,稍沉淀后服其上清液即可,可供参考。
如何正确煎中药 正确地煎中药的方法
生活中多数的 中药 在服用前都是需要煎煮的,但是多数人可能对于煎中药的时间和放的水等不是很了解。如何正确煎中药?本文是我整理如何正确煎中药的资料,仅供参考。
如何正确煎中药 煎煮中药的器皿选择 煎煮中药选择器皿是很重要的。
熬药首选砂锅、瓦罐,接下来是搪瓷器皿、不锈钢锅,最忌讳使用铁锅和铜锅。砂锅、瓦罐的 化学 性质稳定,受热均匀,传热缓慢,煎药时水分不容易蒸发。 需要注意的是,砂锅骤然受热或受冷会形成裂纹。因此,刚煎过药的砂锅不要立即用凉水清洗,可在干木片或架子上放凉后再把药垢清洗干净,砂锅上的油渍不能用洗洁精浸泡,以防污水渗入细孔中,可用喝剩的茶叶渣擦拭,也可用淘米水浸泡烘热,再用刷子刷洗。
不锈钢锅传热太快,煎药时要经常搅拌,否则药材黏在锅壁,稍不留神就容易糊锅。凤凰 中医 提醒大家特别注意的是,千万不能用铁锅和铜锅煎药。因为铁和铜是活泼元素,容易与中药里的多种化学成分发生反应,产生毒副作用。
煎中药的时间 煎药时间应根据药性而定,一般药为30分钟。解表药、 清热 药、芳香类药物不宜久煎,沸后煎15-20分钟。滋补药先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慢煎40-60分钟。
煎药时要搅拌药料2-3次。每剂中药一般煎二次,第二次煎时间可略短。 其中特殊药物的煎煮方法: 1、“先煎药”:煮沸10-15分钟,再加入其它药同煎。
2、“后下药”:在一般药即将煎至预定量时,投入同煎5分钟即可。 3、“溶化药”:应在其它药煎至预定服药量,取药汁,微火煎煮,不断搅拌溶解即可。 4、“冲服药”:将冲服药调入煎好药汁或开水中冲服。 5、其它特殊药物按医嘱煎煮。
煎中药的其它细节 锅盖 通常刚开始煎药时须盖紧锅盖,待水沸时可用两根筷子撑起锅盖,留些缝隙让蒸气排出。有些中药含有挥发成分,如薄荷、藿香等解表类药物以及西洋参等贵重药材,煎煮过程中其有效成分易发散到空气中,则须盖着盖子熬。 浸泡 如同打豆浆前需要浸泡黄豆一样,煎煮中药前,应先用冷水将中药浸泡1—2小时(除用醋、酒泡的药),要20分钟。 用水 煎药用自来水即可,水量要浸过药材表面1—3厘米。
药材过多或易吸水的可适当增加。 火候 煎煮时先用武火(即大火)煮沸药液后,改用文火(即小火)慢煎。 操作 煎药时要注意搅拌药料,让药液充分煎透。每剂中药一般煎两次,第二次时间可略短。
有些药物需要区别对待,如先煎、后下、冲服等,中药师都会在抓药时讲明。 中药的正确熬制方法 1.煎药器具:在煎药时尽量使用砂锅、不锈钢、玻璃、搪瓷等器具为佳,忌用铁器、铜锅。因为前者理化性质比较稳定,不易与药物中的成份发生反应,以保证药物的疗效。
而铁铜类成份性质较为活泼,易与药物中的成份发生反应,影响疗效。 2.浸泡方法:煎药前,应先将药物放入药锅内,加干净的冷水浸泡药物,加水量以淹没过药面3-5cm,浸泡20-60分钟为宜(过久则药物易发霉变质),这样有利于药物有效成份的煎出。 3.煎煮方法:每剂药煮两次。
第一煎先用大火将浸泡好的药煮沸后,改用中、小火,维持药物沸腾;第二煎加水适量少些(以淹没过药面),火候同第一煎。煎时最好加盖, 一般情况下煎药时注意不宜频频打开锅盖,否则气味易走失,药效降低。 4.煎熬时间:药物煮沸后开始计算时间。一般药物第一煎20-30分钟,第二煎15-25分钟;滋补及质地坚实的药物第一煎40-60分钟,第二煎30分钟左右;解表、理气及质地轻松、芳香的药物第一煎6-15分钟,第二煎5-10分钟。
5.滤取药液:药液煎取量需根据病人的病情、年龄等具体情况 决定 ,成人量一般每煎约200-500ml, 儿童 量约为成人的1/4-1/2,即50-250 ml。 6.服用时间:每日一剂,早晚各服一次。上午服用第一煎所煎出的药液,下午服用第二煎所煎出的药液,这样可以使两煎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和所起的作用均匀可靠。
也可以将两煎药汁混合,分上午和下午两次服用,两次以相隔6小时左右为宜。当天煎的药当天最好服用完,不宜保存。滋补药宜饭前半小时服用;清热药及对胃肠有刺激的药物宜饭后半小时服用;其它药剂请遵医嘱。 7.服用方法:服用方法分热服、温服、冷服3种,一般而言,发汗解表药和温补药宜温服;祛寒药、治疗关节痛和溃疡病的药宜热服,清热 解毒 药宜冷服。
8. 注意事项 :中药包里经常看到用纸或纱布另包的中药,标有先煎、后下、包煎、冲服等字样。一定要按要求去做,否则将影响药物的效果。煎煮过程中视情况可以补加水量,但要不断搅拌,防止溢锅、糊锅。
(注意:熬焦、熬糊药物的药液切不可服用,以免中毒。) 正确地煎中药的方法 一、水洗中药降低疗效 。
煎煮中药应该注意什么
有一文:煎药前的准备1、中药先浸泡20-30分钟先将中药浸泡一段时间,可以让药物更好的吸收水分,这样煎出来的汤药治病效果比较好。而这个浸泡药材的水最好选择冷水,因为水温太高的话会让药材里的淀粉糊化、蛋白质凝固,这样煎煮的时候就不能让药物有效成分溶出。
另外,也不要用水冲洗药材,很多人认为药材要先洗一洗这样才感觉,其实,这样水洗会让药材有效成分丢失,降低药效,特别是已经研成粉末的药材更不宜水洗。
2、煎药器皿有讲究想煎好中药,器皿的选择也很重要,好的器皿可以中药有效成分更好的溶出。煎中药最好选择砂锅、搪瓷、瓦罐、玻璃器皿,不要用铝、铜、铁器皿。3、用纯棉布包裹药材如果需要将药材做成药包的话,最好选择纯棉纱布包裹药材,这样做是为了让药容易溶于水。4、用凉开水煎药煎中药最好不要用自来水,因为自来水中含有氯,它会破坏中药的有效成分,而自来水烧开后,氯会挥发掉,这样可以减低中药有效成分损失的概率。
煎药中的注意事项1、水的用量煎中药,一般水要高出药材面3厘米-5厘米,不同的汤药,要更加医师的嘱咐用量,在煎煮中药的时候不要随意加水。2、煎煮的时间有些人认为中药煎的时间越长,煎出来的中药越浓越好,其实这是错误的。中药煎到一定时间药液有效成分达到最高值,如果在不断的煎煮,反而会让有效成分不断蒸发而减少,降低药效。
过浓的药汤服用后还会导致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所以,煎煮时间也不要太长。3、先武后文这里的武、文指的是用火,在中药煮沸前要用武火,中药煮沸后要用文火,用文火的好处就是能减少水分的蒸发,又可以保持沸腾的状态,有利于药物有效成分的溶出。4、煎药时要经常搅动煎药并不是药材放锅里开火烧就可以了,煎药过程中药经常观察煎药情况,要经常搅动,避免将中药煮糊或煎干。
中药的正确熬法和喝法,以及要注意什么,还有会有什么不良反映
1 煎药法1.1 煎药的容器煎煮容器与药液质量密切相关,一般认为煎药宜用银器、砂锅、瓦罐,忌用铜、铁器。其中砂锅受热均匀,导热和缓且性质稳定,不易与中药内所含化学成分起变化,故为首选。
而铜、铁的化学性质活跃,极易与中药内所含的鞣质、甙类等成分起化学反应,轻则使药液变色,重则破坏有效成分,甚至产生副作用。
如条件不允许,也可考虑用铝制品或搪瓷制品煎药。1. 2 煎药的时间磁石、赤石脂、牡蛎、珍珠母、穿山甲、鳖甲、龟板、龙骨等金石、介类、甲壳、角骨类药物,为使有效成分尽力煎出,应打碎先煎,一般为10~15分钟以上。附片、川乌、草乌、生半夏、生南星等应先煎,破坏其毒性,而保存其有效成分,一般需半小时以上。吸水量大的药物如丝瓜络、灯芯、大腹皮、通草、灶心土等宜先煎汁,再熬其他药。
苏叶、藿香、薄荷、砂仁、玫瑰花等芳香药应在待其他药煎至快好时,再放入同煎约15分钟,目的是为了减少挥发油的损失及有效成分的分解破坏;大黄、桂枝、钩藤、徐长卿等也应后入,因久煎易破坏有效成分,减低疗效。胖大海、番泻叶、芒硝等宜泡水服,天麻、肉桂等宜研末泡服,以免影响药效。另外,煎煮中药时,如没煎焦,可继续加水煎煮后服用,但药效已减。
若煎干后,解表药、芳香药等所含的挥发成分绝大部分已经挥发掉,再加水煎服也就无效了。还需说明的是,煎煮药剂的时间均以药液煮沸后计算,煎完后即应滤出。1.3 煎药的次数中药汤剂每熬一次后,有效部分的提取率为45%,也就是说煎服三次已提取了有效部分的90%。
如果药物只煎1~2次,则有效成分总量损失30%~55%,补益药就更多,故提倡煎药3次为佳。汤剂服用剂量一般每天1剂,根据病情,严重者可每天2剂,慢性病可隔天1剂。除病情严重者可将头煎、二煎药汁一次顿服外,最好办法是将药物煎煮3次,然后将3次煎液混匀后分2次或3次服完。
1.4 煎药的火候煎煮中药有“武火、文火”之分,急火煎之为“武火”,慢火煎之为“文火”。一般先武后文,即开始用大火,煎沸后改用文火。解表剂宜武火急煎,使“气足力猛”;滋补药宜武火煮沸后文火慢煎,使药汁浓厚,药力持久。另外,煎药不宜频频搅动,一方面会使锅中的温度丧失过多,不利于中药有效成分的溶出,另一方面会使某些药物中的易挥发成分大量挥发,影响药物的疗效。
一般10分钟左右翻动一次即可。1.5 煎药的其他注意事项煎药前宜用冷水浸泡30分钟或更长时间,以药材浸透为准,则有效成分易于煎出。煎药以凉开水为佳,因为避免了自来水余氯对有效成分的破坏和减少了有效成分与钙、镁离子结合沉淀的机会。如果直接用沸水煎药,植物细胞壁不易破裂,细胞中的蛋白质、淀粉就会出现凝固、糊化等现象,从而降低疗效。
加水以超出药物表面2~3cm为度,二三煎用水量应减少,但仍需超过药物表面为宜。当然加水也应根据具体药物性质和方剂类型灵活应用。对贵重药如人参、西洋参等应另煎;阿胶、龟板胶、鹿角胶等应烊化;带绒毛及粉质或颗粒细小而不易过滤的药物,宜用布包煎;对液体中药如竹沥、黄酒、姜汁等宜兑服;茯苓研细后煎,发挥药效更好。乌头煎、乌头桂枝汤等方剂和乌头、甘遂等有毒药物宜和白蜜同煎,这样能制其毒性,同时还能和中补益润燥,兼可矫味。
有人认为生石膏在40℃时溶解度最高,那么入药不必先煎,只需将其粉冲入汤药中搅拌,稍沉淀后服其上清液即可,可供参考。
上一篇:国外看病钱不够怎么办
下一篇:怀孕咳嗽夏天严重怎么办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801312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