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经有哪些?
十三经有哪些?
1、《诗经》《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
《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2、《尚书》《尚书》,最早书名为《书》,约成书于前五世纪,传统《尚书》(又称《今文尚书》)由伏生传下来。
传说为上古文化《三坟五典》遗留著作。西汉学者伏生口述的二十八篇《尚书》为今文《尚书》,鲁恭王在拆除孔子故宅一段墙壁时,发现的另一部《尚书》,为古文《尚书》。西晋永嘉年间战乱,今、古文《尚书》全都散失了。
东晋初,豫章内史梅赜给朝廷献上了一部《尚书》,包括《今文尚书》33篇,以及伪《古文尚书》25篇 。《尚书》列为重要核心儒家经典之一, “尚”即“上”,《尚书》就是上古的书,它是中国上古历史文献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3、《周礼》《周礼》是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一。
世传为周公旦所著,但实际上成书于两汉之间。《周礼》、《仪礼》和《礼记》合称“三礼”,是古代华夏民族礼乐文化的理论形态,对礼法、礼义作了最权威的记载和解释,对历代礼制的影响最为深远。经学大师郑玄为《周礼》作了出色的注,由于郑玄的崇高学术声望,《周礼》一跃而居《三礼》之首,成为儒家的煌煌大典之一。
《周礼》在汉代最初名为《周官》,始见于《史记·封禅书》。《周礼》中记载先秦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礼法诸制,多有史料可采,所涉及之内容极为丰富,无所不包,堪称为中国文化史之宝库。4、《仪礼》《仪礼》为儒家十三经之一,是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礼制汇编。
内容记载周代的冠、婚、丧、祭、乡、射、朝、聘等各种礼仪,以记载士大夫的礼仪为主。秦之前篇目不详,汉初高堂生传仪礼。另有古文仪礼56篇,现已遗失。5、《礼记》《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6、《易经》《易经》是阐述天地世间关于万象变化的古老经典,是博大精深的辩证法哲学书。包括《连山》、《归藏》、《周易》三部易书,其中《连山》和《归藏》已经失传,现存于世的只有《周易》。《易经》被誉为诸经之首大道之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总纲领,蕴涵着朴素深刻的自然法则和和谐辨证思想,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智慧的结晶。
7、《左传》《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左氏》。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
它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
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8、《公羊传》《公羊传》又名《春秋公羊传》,儒家经典之一。上起鲁隐公元年,止于鲁哀公十四年,与《春秋》起讫时间相同。相传其作者为子夏的弟子,战国时齐人公羊高。
起初只是口说流传,西汉景帝时,传至玄孙公羊寿,由公羊寿与胡母生(子都)一起将《春秋公羊传》着于竹帛。《公羊传》有东汉何休撰《春秋公羊解诂》、唐朝徐彦作《公羊传疏》、清朝陈立撰《公羊义疏》。9、《榖梁传》即《榖梁传》(拼音:gǔliángzhuàn)也被称作《榖梁春秋》、《春秋榖梁传》。
《春秋榖梁传》为儒家经典之一。与《左传》、《公羊传》同为解说《春秋》的三传之一。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榖梁传》强调必须尊重君王的权威,但不限制王权;君臣各有职分,各有行为准则;主张必须严格对待贵贱尊卑之别,同时希望君王要注意自己的行为。
但其对政治更迭、社会变动较为排斥。10、《论语》《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此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再加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总称“四书五经”。11、《尔雅》《尔雅》是辞书之祖。《尔雅》最早著录于《汉书·艺文志》,但未载作者姓名。书中收集了比较丰富的古汉语词汇。它不仅是辞书之祖,�。
十三经是哪十三经
十三经有:《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易经》、《左传》、《公羊传》、《榖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十三经》,南宋形成的十三部儒家经典,是由汉朝的五经逐渐发展而来的,分别是《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易经》、《左传》、《公羊传》、《榖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
《十三经》的内容极为宽博,就传统观念而言,《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
这十三种文献,当以“经”的地位最高,“传”、“记”次之,《尔雅》又次之。
十三经有哪些 十三经是什么
《十三经》是由汉朝的五经逐渐发展而来的,最终形成于南宋。分别是《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易经》《左传》《公羊传》《榖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
“十三经”是传世文献的始祖,是儒家思想文化的源头、主干。
它的内容博大精深,囊括了传统文化的诸多方面。诸如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天下为公的大同理念,以民为本的治国原则,和谐人际的伦理主张,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等等。这些思想、精神中的精华渗透在民族的性格与心理之中,具有强大的凝聚力,至今仍有积极的影响。
十三经有哪些?
1、《诗经》《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
《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2、《尚书》《尚书》,最早书名为《书》,约成书于前五世纪,传统《尚书》(又称《今文尚书》)由伏生传下来。
传说为上古文化《三坟五典》遗留著作。西汉学者伏生口述的二十八篇《尚书》为今文《尚书》,鲁恭王在拆除孔子故宅一段墙壁时,发现的另一部《尚书》,为古文《尚书》。西晋永嘉年间战乱,今、古文《尚书》全都散失了。
东晋初,豫章内史梅赜给朝廷献上了一部《尚书》,包括《今文尚书》33篇,以及伪《古文尚书》25篇 。《尚书》列为重要核心儒家经典之一, “尚”即“上”,《尚书》就是上古的书,它是中国上古历史文献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3、《周礼》《周礼》是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一。
世传为周公旦所著,但实际上成书于两汉之间。《周礼》、《仪礼》和《礼记》合称“三礼”,是古代华夏民族礼乐文化的理论形态,对礼法、礼义作了最权威的记载和解释,对历代礼制的影响最为深远。经学大师郑玄为《周礼》作了出色的注,由于郑玄的崇高学术声望,《周礼》一跃而居《三礼》之首,成为儒家的煌煌大典之一。
《周礼》在汉代最初名为《周官》,始见于《史记·封禅书》。《周礼》中记载先秦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礼法诸制,多有史料可采,所涉及之内容极为丰富,无所不包,堪称为中国文化史之宝库。4、《仪礼》《仪礼》为儒家十三经之一,是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礼制汇编。
内容记载周代的冠、婚、丧、祭、乡、射、朝、聘等各种礼仪,以记载士大夫的礼仪为主。秦之前篇目不详,汉初高堂生传仪礼。另有古文仪礼56篇,现已遗失。5、《礼记》《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6、《易经》《易经》是阐述天地世间关于万象变化的古老经典,是博大精深的辩证法哲学书。包括《连山》、《归藏》、《周易》三部易书,其中《连山》和《归藏》已经失传,现存于世的只有《周易》。《易经》被誉为诸经之首大道之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总纲领,蕴涵着朴素深刻的自然法则和和谐辨证思想,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智慧的结晶。
7、《左传》《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左氏》。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
它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
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8、《公羊传》《公羊传》又名《春秋公羊传》,儒家经典之一。上起鲁隐公元年,止于鲁哀公十四年,与《春秋》起讫时间相同。相传其作者为子夏的弟子,战国时齐人公羊高。
起初只是口说流传,西汉景帝时,传至玄孙公羊寿,由公羊寿与胡母生(子都)一起将《春秋公羊传》着于竹帛。《公羊传》有东汉何休撰《春秋公羊解诂》、唐朝徐彦作《公羊传疏》、清朝陈立撰《公羊义疏》。9、《榖梁传》即《榖梁传》(拼音:gǔliángzhuàn)也被称作《榖梁春秋》、《春秋榖梁传》。
《春秋榖梁传》为儒家经典之一。与《左传》、《公羊传》同为解说《春秋》的三传之一。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榖梁传》强调必须尊重君王的权威,但不限制王权;君臣各有职分,各有行为准则;主张必须严格对待贵贱尊卑之别,同时希望君王要注意自己的行为。
但其对政治更迭、社会变动较为排斥。10、《论语》《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此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再加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总称“四书五经”。11、《尔雅》《尔雅》是辞书之祖。《尔雅》最早著录于《汉书·艺文志》,但未载作者姓名。书中收集了比较丰富的古汉语词汇。它不仅是辞书之祖,�。
十三经是指哪些著作
;十三经是指《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十三经是由汉朝的五经逐渐发展而来的,最终形成于南宋。
nbsp;“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经典,其地位之尊崇,影响之深广,是其他任何典籍所无法比拟的。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十三经主要是指哪些著作。详细内容01十三经是指在南宋形成的十三部儒家经典。分别是《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易经》、《左传》、《公羊传》、《榖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其形成过程为: 汉立《诗》、《书》、《易》、《礼》、《春秋》于学官,为五经;唐加《周礼》、《仪礼》、《公羊》、《谷梁》为九经;至开成年间刻石国子学,又加《孝经》、《论语》、《尔雅》为十二经;宋复增《孟子》,因有十三经之称。
清孔尚任《桃花扇•逮社》:“你看十三经、廿一史、九流三教、诸子百家、腐烂时文、新奇小说,上下充箱盈架,高低列肆连楼。” 清昭梿《啸亭续录•石经》:“雍正中,有生员蒋衡字湘帆者善书法,立志书十三经,十馀年乃成。”参阅清顾炎武《日知录》卷十八;清钱泰吉《曝书杂记》卷上。
此外,佛家与道家各有其十三经的经典著作,分别代表了佛与道理念。02儒家的最早经典,称为六经,为《易》、《书》、《诗》、《礼》、《乐》、《春秋》,《乐经》早佚,便只有五经。其中《易》、《书》、《诗》在孔子之前早已流传,《左传》中曾多次引用,《礼》是对当时社会礼仪的总结,不知成书为何时。
相传孔子立学,曾以这四部书作为教材。(按,这四经在当时都有实用意义,《易》卜筮,据《左传》当时人在作重大决定前,均要卜筮;《书》,主要记载了古代先王的话语、政令、以及重要事迹,为史书;《诗》又称《诗三百》,当时社交场合常常赋诗以言志,通过吟诵不同的诗来表达各自的意思;《礼》即《仪礼》,是对当时各种礼仪仪式的规定和说解,比如成年的冠礼、葬礼的丧服等等。都有实用意义,掌握这些,也是当时社会对一个合格的士所作的要求。
)《春秋》本是当时各国史书的通称,《春秋经》即传说为孔子删改《鲁春秋》而成,其中微言大义表达了孔子对历史的褒贬。03“十三经”是传世文献的始祖,是儒家思想文化的源头、主干。它的内容博大精深,囊括了传统文化的诸多方面:诸如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以民为本的治国原则,和谐人际的伦理主张,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等等。这些思想、精神中的精华渗透在民族的性格与心理之中,具有强大的凝聚力,至今仍有积极的影响。
十三经是哪些?其作者分别是谁?
《十三经》分别是:《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周易》、《左传》、《公羊传》、《榖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1、《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
它是西周初至春秋中期的诗歌集,内分“风”、“雅”、“颂”三部分。
2、《尚书》的作者是先秦诸子,由伏生传下来。它是上古历史文件汇编,主要内容为君王的文告和君臣谈话记录。3、《周礼》世传为周公旦所著。该书原名《周官》,西汉时在民间发现,创作年代大多数学者认为可能在战国时期。
主要汇集周王室官制和战国时期各国制度。4、《仪礼》的作者是西周初周公。主要记载春秋战国时代的礼制。
5、《礼记》的作者是西汉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有关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秦汉以前有关各种礼仪的论著汇编。6、《周易》相传系周文王姬昌所作,是占卜之书,其外层神秘,而内蕴的哲理至深至弘。
7、《左传》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8、《公羊传》相传其作者为子夏的弟子,战国时齐人公羊高。9、《榖梁传》传说孔子的弟子子夏将这部书的内容口头传给谷梁俶,谷梁赤将它写成书记录下来。
10、《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11、《尔雅》的作者不详,是战国到西汉的学者编写的一本可以用来学习儒家经典的词典,《尔雅》全书收词语4300多个训解词义,诠释名物,经学家多据以解经。12、《孝经》是西汉在孔壁中发现的藏书,至今作者仍有争论,但偏向于曾子学派的著作,为论述古代孝道的专著。13、《孟子》是战国时儒家学者孟子的著作,专载孟子的言论、思想和行迹。
扩展资料起源十三经是由汉朝的五经逐渐发展而来的,最终形成于南宋。汉代儒家的最早经典,称为六经,为《易》、《书》、《诗》、《礼》、《乐》、《春秋》,《乐经》早佚,便只有五经。其中《易》、《书》、《诗》在孔子之前早已流传,《左传》中曾多次引用,《礼》是对当时社会礼仪的总结,不知成书为何时。相传孔子立学,曾以这四部书作为教材。
《春秋》本是当时各国史书的通称,《春秋经》即传说为孔子删改《鲁春秋》而成,其中微言大义表达了孔子对历史的褒贬。至汉武帝独尊儒术,将儒家思想作为官方意识形态,罢黜百家后,将五经列为官学,设五经博士。《易》、《书》、《诗》、《礼》、《春秋》便由儒家的教材,升格为“经”,正式称为《五经》。其中《春秋》一书,魏晋时,学人为了方便,将《春秋》的传文(传,即解经的文字)附在《经文》的后面,《春秋》经便不再单行了。
“十三经”是传世文献的始祖,是儒家思想文化的源头、主干。它的内容博大精深,囊括了传统文化的诸多方面:诸如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以民为本的治国原则,和谐人际的伦理主张,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等等。这些思想、精神中的精华渗透在民族的性格与心理之中,具有强大的凝聚力,至今仍有积极的影响。
陕西关中一带,是周秦汉唐等十三个朝代的都城所在地,是当时的经济、文化中心,它亲历了经学的繁荣和发展,经历了经学的鼎盛时期。西安一带文化遗存十分丰富,著名的唐开成石经藏于西安碑林。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8013120号-1